《菊与刀》如何解构一个国家、文化和组织

  • admin
  • 2025-05-20 15:03:50

-「菊与刀」

之前的日本的封建社会划分为复杂的阶层,每个人的身份都是世袭固定的。而德川巩固了这种制度,并且对各阶层成员的日常行为进行了详细的规定。在皇室和宫廷贵族之下,日本有四个世袭等级,其顺序是士(武士)、农、工、商,其下还有贱民。

「武士」和其他的三个阶级,农、工、商,有巨大的鸿沟。后三者是庶民,而武士则不是。武士的佩刀不再是装饰品,而是特权和阶级的标志。

德川家康所颁布的法令中规定「对武士无礼,对上级不逊的庶民,可立刻斩杀」。武士日益成为藩主财产的管理人以及各种风雅艺术的专家,如古典的茶道、乐。

在这种制度中,日本人并没有像一些生活在强力等级制度下的民族那样,变成温良恭顺的民族。在日本各个阶层收到了某种保证。每个阶层所受的限制很大,但又有秩序和安全的。

在二战中,日本的战争策略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输出等级文化。在日本人构建世界秩序的时候,等级制度是经常考虑到的因素。但是,日本人在要把这种等级观念向外输出的时候,就遭到了惩罚。

因为,等级制度是绝对不能输出的东西,那些大言不惭的主张,在其他国家来看,是在狂妄至极,二战时候日本到了占领国,发现当地居民根本不喜欢他们,他们也会惊讶,我们不是给了他们一个地位吗?

简言之,这种等级伦理观,是了解日本人的一种重要方法。

关于教育,谨慎、自制和二元性

根深蒂固的二元性,以及幼儿和成年时期的教育连续性断层,不仅仅是日本教育的特点。

我们的教育观一直教育我们如何成为一个好孩子,一个好儿子,但是从来没有告诉我们,如果做好一个男人,如果做好一个爸爸。这种教育的断层性,就是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。

而日本的育儿方式要求孩子谨慎和自制,而且,父母从一开始就教育孩子,他们的小小愿望并不是世界上最高的命令。

日本人允许婴儿和老人有最大的自由和任性。随着婴儿幼期的过去,约束会渐渐增加,直到结婚前后个人自由降至最低点,然后贯穿整个壮年,持续十几年,过了60岁,几乎不为名誉和羞耻所烦恼。而这种特性和美国社会恰恰的相反的。

日本的女孩子必须从小遵守各种约束,这种义务要他们自己直接承担,无需父母强制。父母亲对女孩子的家长权不是通过体罚,而是通过平静而坚定的期待,希望女儿按照要求来生活。

这种「象真丝一样柔软却很坚韧」的「希望」之所以能够收到如此好的效果,原因之一就是每一种工艺和技术的训练都非常明确。

在此,女孩子学到的是习惯,而不仅仅是规则。如,幼儿期如果用筷子,进入房间的姿态,成年后的茶道和按摩,都是由长辈手把手教,并且反复不断练习,直到熟练习惯。

女孩子的生活远比男孩子平稳,自从她们懂事lai ,就受到一种教育,无论什么事情都是男孩当先,礼品、关怀,女孩子都是没有份的。她们必须尊重的处事规则是,不容许有公然表白自我主张的特权。

对于男孩子,西方人不理解的是日本男子行为的矛盾性,是日本儿童教养的不连贯性造成的。在小时候他们就是自己世界里的神,可以纵情肆意,甚至攻击别人,一切欲望似乎都能得到满足,这种欲望和记忆仍旧存在意识的深处。

这种根深蒂固的二元性,使他们长大成人后,即可以享受沉溺于罗曼蒂般的爱情,也可以变成绝对顺从家庭安排的婚姻。既可以沉溺于享乐和安逸,也可以不计一切后果的承受极端的义务。

谨慎的教育往往使他们行动怯懦,却又能勇敢得近于鲁莽。殷勤有礼,而又傲慢不逊。

耻感文化与自我修养

「知耻之人 」有时被译成 「有德之人」

在人类学对各种文化的研究中,区别以耻为基调的文化和以罪为基调的文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。提倡建立道德的绝对标准并且依靠它发展人的良心,这种社会可以被定义为「罪感文化」。

和欧美坦诚相神父或者我忏悔而得到解脱不同的是,「耻感文化」没有坦白忏悔的习惯,对上帝也没有,对自己信仰的神也没有忏悔的行为。在这样的社会里,只要有不良行为没有暴露在社会上,自己就不会懊恼,坦白忏悔也只是自寻烦恼。

而真正的耻感文化依靠外部力量来做善事。而耻感是对别人批评的反应。一个人感到羞耻,是因为被公开耻笑,排斥或者他自己感觉到被讥笑,但是不管哪一种,羞耻感都是一种有效的强制力。

日本人已经把羞耻感纳入到了道德体系。不遵守明确规定的各种善行标志,不能平衡各种义务都是耻辱。

日本人说「知耻为德行之本」,而「知耻之人 」有时被译成 「有德之人」或者是重名誉的人。耻感在日本的伦理中的权威地位和西方伦理中的「纯洁良心」「笃信上帝」的地位相等。

耻感在日本生活的重要性意义就在于,任何人都十分注意社会对自己行动的评价。

而自我修养,日本人认为只有经过精神训练,才算的上自我修养。只有如此才能生活充裕,获得体验人生的能力。

日本人培养「能力」的自我修养,l理由在于能改善他本人驾驭生活的能力。修养初期,人们会感到难以忍受,但这种感觉不久就会消失,并终究享受到其中的乐趣,否则就会抛弃修养。

结语

结构的方法论

本书在战争中的日本人、等级制度、明治维新、历史与社会的负恩者、人情、道德、自我修养、教育、以及投降后的日本人几个维度对日本进行了研究分析。让人不可思议的是,作者本尼迪克特从来没去过日本,没在日本生活过,也不懂日语,就靠着这么急的研究,就被称为搞清了日本的国民性格。

这种比较另类的研究方法,虽然论证过程和一些观点是有问题的,也没有大量的实例数据,但是,得出了一个至今仍然是绝对正确的核心结论。至今影响着全世界。

这种研究方法,在当时,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结构,对于结果的正确性提供正确的严谨的框架结构,也许也就是这种框架式的研究方法和结构,以及第三方视角,让美国当时诞生了一批著名的企业。

二战过去了这么多年之后,当我们想去深刻了解日本的时候,《菊与刀》依旧是我们的首选,简单、通俗、流行。但是当我们用二战后的研究书籍,用当代人的视角去审视日本这个国家的时候,我们会得到一些错误的结论。

我想随着时间的推移,「菊与刀」给我们最大的价值,依旧是他研究的角度和方法论,以及结构这个国家的逻辑推理过程。

TIME:2021.1.23

专注于深度思考和个人成长

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— END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 —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